环球文化
环球财经环球文化

张大千与齐白石在上海“团聚”,他俩的画展有哪些亮点

近日,由龙美术馆与荣宝斋合作举办的“南张北齐——张大千齐白石书画艺术特展”在上海龙美术馆(西岸馆)举行,吸引了许多观众。

张大千与齐白石不仅性格截然不同,绘画风格也各有千秋。“南张北齐”一说由何而来?两位大师在传统绘画中有哪些共同的探索?让我们在展览中一探究竟。

激活传统绘画的两种探索

张大千曾被徐悲鸿誉为“五百年来一大千”,他早年专注于临摹古人,擅长山水、人物、花鸟等各种题材,后来长期旅居海外,将古今画法熔为一炉,借鉴并发扬中国画传统中的泼墨法,独创了泼彩大写意山水画,可与当时西方流行的抽象表现主义相抗衡。

齐白石起初从明清大师入手,画风冷逸,定居北京后开启了“衰年变法”,以自然的天趣开辟了高度概括的花鸟画写意画法,同时又大胆吸收书法的用笔,以篆隶笔法用于人物描写,作品憨拙生趣,极富生活哲理。齐白石的山水画一改明清以来的程式,删繁就简,大胆剪裁,极具独创与革新性。其笔墨暗合极简主义,与现代绘画的走向相呼应。

齐白石《花卉蔬果册》局部,1955年

张大千是四川人,齐白石是湖南人,为什么齐白石会被称为“北齐”?荣宝斋副总经理、荣宝斋画院院长唐辉表示,在没到北方生活之前,齐白石画的山水和花鸟鱼虫都是南方风格,比如他早期的梅花就是学吴昌硕的画法。到北方生活之后,齐白石深受北方画家的影响,开始改画牵牛花、葫芦、白菜、蝈蝈、南瓜等题材,笔力也愈发雄强,所以齐白石被称为“北齐”。

20世纪30年代,张大千客居北京期间,与齐白石多有来往。尽管坊间曾有一些传闻,令人猜测他们之间关系微妙。但事实上,张大千曾在多个场合表达过对齐白石的欣赏之情。他曾对弟子说:“我不如齐白石老先生,齐老先生的花卉草虫,种类画得比我多……”

齐白石的弟子于非闇曾在《怀张大千》中回忆:“大千每次来京,必独自出资请吃川菜的齐白石老师。”两人最后一次见面是在1948年,张大千偕妻子徐雯波到跨车胡同拜访齐白石,齐白石提出将徐雯波收为女弟子,并作画相赠。北京徐悲鸿纪念馆现藏有两幅齐张二人合作的作品。白石画虾,大千补荷,一工一写,一浓一淡,“南张北齐”成为一段佳话。

本次展览的策展人谢晓冬告诉记者:“作为20世纪具有代表性的两位中国画家,齐白石与张大千的绘画虽面貌不同,但两人有共同之处:他们都激活了中国绘画中的古老传统,代表了中国画迈向现代化过程中的两种探索。

张大千《江堤晚景》,1946年

江堤晚景,一生钟爱

齐白石比张大千大35岁。齐白石70岁以后才真正成名,而张大千年轻时就闻名画坛,两人从来没有机会一起办展览。此次龙美术馆与荣宝斋合作的“南张北齐”特展可谓一场“世纪重逢”,一共展出了约50件(组)张大千和齐白石早、中、晚三个时期的佳作,较为完整地涵盖了两位艺术巨匠在各个时期的创作面貌。

走进展厅,一幅张大千的青绿山水画《江堤晚景》格外引人注目。此画作于1946年,自1947年被私人收藏后,从未公开展出过。1946年1月,张大千以重金将南唐画家董源的名作《江堤晚景》收入囊中。他非常钟爱这幅画,遍求当时的名家如溥儒、谢稚柳、庞莱臣、吴湖帆与叶恭绰等人题识。

那年春天,张大千在昆明湖边依这幅名作临摹了一幅,并自题“南唐北苑副使董源江隄晚景大风堂临本”。虽然是临本,但画中绿波粼粼青山高,酒帘静处马蹄轻,一片春风骀荡。细品其皴法、水法、树法、人物、鞍马,皆从董源化出而又自出机杼。这幅画可谓张大千体悟董源绘画精髓后的倾心力作,也是他上溯南宗极富雄心的巨制。”

张大千的画风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:第一个阶段,他遍学五代以后的名家,画风清新俊逸。第二个阶段,他上追唐代风格,经历了艺术道路上重要的转折期。第三个阶段,则开创了泼墨泼彩画风。

20世纪40年代,张大千在敦煌大量临摹洞窟内的壁画,深受唐代壁画启迪。此次展出的《红拂女》颇为亮眼,这是张大千深谙唐代仕女画风,又融古出新的一幅杰作。只见画中的红拂女秀骨丰肌、优雅自信,用双手撑开斗篷,上身微微倾斜,长裙曳地。张大千是一位京剧迷,常常从京剧表演中得到启发,这幅《红拂女》呈现出类似京剧花旦在舞台上亮相的身段。

创作于1969年的《江岸图》虽然尺幅不大,却是张大千艺术生涯中的一件重要作品。不少美术史研究者认为,张大千晚年泼彩是受到西方抽象艺术的影响。而在这幅泼彩作品《江岸图》的题跋中,张大千写道:“此破墨法,唐人王洽已开创之,予兼用僧繇没骨,遂另成风格,或以为受西方影响,一何可笑。”

张大千《红拂女》1944年,私人收藏,龙美术馆提供

此时无声胜有声

正当张大千沉醉于唐人的精丽画风时,齐白石则倾心于描绘花卉、昆虫以及看似平常的物件。此次展出的《可惜无声·花草工虫册》创作于1942年,此册页是荣宝斋20世纪70年代、80年代木版水印的母本,可谓齐白石艺术生涯的巅峰之作。

齐白石在每一页中都将植物花卉与昆虫进行搭配,只见荷花、稻穗、牵牛花、水仙等花卉中有螳螂、蜻蜓、蝉、蜂等昆虫穿插其中,动静结合、笔法率真、色彩明丽,表现了大自然的一派生机。白石老人对这本册页钟爱有加,为其题名“可惜无声”。画中的草虫栩栩如生,跃然纸上,细细端详,心也随之安静,耳畔似乎传来虫鸣的悦耳之声。这份天真的童趣与奇特的想象力使这件作品散发出独特的魅力,令人过目不忘。

齐白石《可惜无声·花草工虫册》,1942年,私人收藏,龙美术馆提供

荣宝斋与齐白石有着将近40年的深厚友谊。荣宝斋馆藏的《九秋风物图》是白石老人晚年的代表作。“九秋”指深秋,画中的深秋并没有给人秋天的萧瑟之感,而是一派五彩纷呈的明丽之景。创作此画时,齐白石已是84岁高龄,满山的枫叶、遍开的金桂、叶比花娇的雁来红、垂红可爱的秋海棠、风姿摇曳的秋菊秋草,以及飞舞跳动的秋虫似乎写满了这位久客京华的老人的思乡之情,盛满了他对故乡的眷恋和美好的回忆。

另一件荣宝斋收藏的《花卉蔬果册》创作于1955年,同样充满着生活气息。与《可惜无声·花草工虫册》不同的是,这套作品体现了齐白石衰年变法后成熟的艺术风貌。白石老人将小时候就吃过、种过的“小物”付诸笔下,造型质朴纯真,雅俗共赏。其中,《梨》的画面极具文人画意。页中右侧两只黄梨一大一小相依而置,左侧题:“九十五岁,白石。”可谓融书画于一体。《牵牛花》构图饱满,笔墨老辣。画中牵牛盛开,娇艳夺目,朝气蓬勃。《菊花》一图烂漫多姿,点染之处信手拈来,画笔纵逸老辣,是其心境画意的另一种呈现。《荷花》的构图别出心裁,以近景的荷叶为主体,盛开的荷花芳容半遮,露出几片花瓣若隐其后,笔墨简约,意蕴丰厚。

齐白石在传统文人画中注入了民间传统艺术的精髓,这一件件“小物”凝结着其儿时记忆与思乡情结,也触动着每一位看画的人。

栏目主编:龚丹韵

本文作者:陈俊珺

免责声明:如有关于作品内容、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布后的30日内与我们联系。

为您推荐

首页 客户端 广告服务 寻求报道

版权所有 © 环球财经网  jingjinews.com